沒人向第二名說恭喜
【聯合晚報╱社論】
學測揭曉,媒體盡是對滿級分學生的報導。這時卻有高中教官投書,描述學生接獲成績後的各種狂烈的情緒反應,甚至還有人站在高樓圍牆上發呆,讓校方十分擔心。這名教官重述「成績好壞不代表人生全部」的道理,希望大家對年輕孩子多點關懷、少點壓力。
現今的升學方式不管如何多元,每次考試後的幾家歡樂幾家愁景況依舊。今年的學測固然出現這麼多優異的滿級分考生,其中不少人更有超出傳統窠臼的獨立思考和讀書方法,令人為這些認真有了代價的孩子歡喜;但也有數學和自然科超難,造成大批考生零分,以「鑑別度」為由卻像是故意為難學生,被痛罵「學測變學挫」。考試的目的如果只為擇優汰弱,變成專門磨損學生自信心的機制,絕對偏離了教育的初衷。
很多東亞國家至今強調集體主義,忽視學生的個人特質及個別差異,教育方法以「滿分」為目標,所以學生不管怎麼做都還是被嫌不夠好。考了95分,不是被認為已經達到95%那麼好,而很可能因為少了5分要打5下手心。現正舉行的冬季奧運,萬眾矚目的女子花式溜冰南韓選手金妍兒,才19歲就背負著「國家英雄」的光環和壓力。她曾自述在2008一場比賽中拿了亞軍,之後接到無數簡訊,但令她哀傷和失望的是,其中竟然沒有一則是向她賀喜的!
拿了第二名還是不夠好,這種壓力,台灣也有不少學生承受過吧?向孩子施加這種壓力的父母和老師們應自問,人生過程中「永遠要拿第一名」的要求是否合理?強化「永遠要拿第一名」的心態,是否足以支撐一個健康、有貢獻的人生?今年學測除了那75級滿級分的112名學生之外,就算拿到73、74級高分的已屬頂尖的學生,恐怕其中還有人在懊惱自責,沒能在此第一階段就達到台大醫學系的篩選門檻。這樣的壓力存在一天,學生的心情就難以開朗健康,台灣的教育也難謂積極成功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閉門即是深山,讀書隨處淨土∼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